杜绝人为“一票难求”:多部门联动整治票务乱象,推动演唱会回归纯粹艺术体验
技术破局:强实名制+区块链溯源,压缩黄牛操作空间
本轮整治行动中,“强实名制购票+不可转赠电子票”成为核心手段。以北京鸟巢场周杰伦演唱会为例,主办方首次采用“身份证+人脸识别”双重核验入场,购票者需提前绑定个人信息,购票后不支持转赠或退票(特殊情况除外),从源头切断黄牛批量抢票、高价转售的链条。据大麦网数据,该场次黄牛票数量同比下降87%,普通观众购票成功率提升至42%,较往年增长近3倍。
同时,区块链技术被引入票务系统。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试点“票务链”,每张门票的生成、流转、核销信息均上链存证,实现全流程可追溯。上海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,让每一张票都有‘数字身份证’,彻底杜绝伪造门票、内部倒票等灰色操作。”
法律亮剑:严惩“技术性黄牛”,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
针对“代拍”“抢票软件”等新型违法手段,司法层面同步升级惩戒力度。7月,公安部网安局披露一起典型案件:某科技公司开发“秒抢神器”,通过破解购票平台验证码、模拟真人操作,在1分钟内抢购上千张门票,再以5-10倍价格转卖。法院最终以“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”判处公司负责人有期徒刑3年,并处罚金50万元。
市场监管总局同步出台《演出票务市场管理暂行办法》,明确规定:“未经授权,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自动化程序抢购门票;违规者将面临票面金额3-5倍罚款,情节严重者吊销营业执照。” 法律专家指出,新规将“技术性黄牛”纳入刑事打击范畴,填补了此前仅能行政处罚的监管空白。
行业自律:主办方承诺“公开售票比例”,建立“黑名单”共享机制
在监管压力下,演出行业启动自我革新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《演唱会票务管理倡议书》,要求会员单位“公开可售门票比例,原则上不低于70%”,并禁止将票务经营权外包给无资质机构。目前,包括大麦、猫眼在内的主流票务平台已上线“票务透明度查询”功能,观众可实时查看各价位门票剩余数量及销售进度。
此外,跨平台“黄牛黑名单”共享机制正式建立。若某用户在A平台因违规购票被封禁,其信息将同步至B、C平台,实现“一处失信,处处受限”。北京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队长李强透露:“已有12家票务公司签署数据共享协议,首批300余名黄牛账号被永久封禁。”
观众声音:从“抢票焦虑”到“艺术期待”,市场生态悄然转变
“以前抢票要定三个闹钟,现在提前10分钟登录就能买到。”广州大学生陈琳在购买五月天演唱会门票后感慨。据第三方机构统计,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,全国重点城市演唱会黄牛票均价从3000元降至800元,普通观众购票满意度提升至78%,较去年同期增长22个百分点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市场重心正从“票务炒作”回归“艺术品质”。多位业内人士指出,当票务回归公平,主办方将更注重演出内容创新,而非依赖“天价票”制造话题。例如,近期张学友“60+”巡演通过透明票务吸引大量忠实歌迷,其“零嘉宾、全经典”的纯粹演出模式获得市场高度认可,场均上座率超95%。
专家观点
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晓明认为:“演唱会不仅是商业活动,更是城市文化名片。整治票务乱象,本质是重建观众与艺术家的信任纽带,让音乐回归感动人心的初心。”
据悉,文化和旅游部计划将“清风票务”行动常态化,未来将探索“动态定价”“分时入场”等创新模式,进一步优化演出市场生态。
免责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为非经营性网站,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